FABIE视角 |“院士经济”创新驱动新引擎

1发布 · 2019-12-10 09:55 371

如何把握“院士经济”新热潮?

FABIE视角


11月28日,2019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暨第五届广东院士高峰年会专题活动之粤港澳院士专家创新创业联盟峰会在东莞举行。包括首次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在内,数十名院士齐聚东莞,为东莞带来最前沿、最尖端的业界动态。


    在院士专家湾区企业行活动中,8位院士走进东莞企业开展调研,围绕金融、新材料、电子信息、生态文旅等领域话题进行座谈交流,为企业创新发展出谋划策,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交流合作,充分发挥院士的高端智力支持作用,助力高质量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院士是新技术带头人和引领者。牵手院士,能有效提升地方政府科技发展的战略规划水平和管理水平,缩短地方企业技术水平与技术前沿的距离,为地方企业科技研发指明方向,使区域创新能力整体得到加强,形成跨越赶超的良好态势。“院士经济”不仅能带来优质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实现产业聚集和升级,而且院士也能利用地方的资源平台进行研究成果的转化。


一、“院士经济”,正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新赛道


1.jpg


目前,国内外对于“院士经济”的涵义还没有明确的界定。通过研究分析各地发展“院士经济”的目的和实践经验,《国内发展“院士经济”的实践经验及启示》一文指出:“院士经济是各地方以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纽带,以院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抓手,以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技术引领作用,集聚创新资源,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突破关键技术制约,促进地方自主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形式。”


当下“院士经济”正在成为安徽、江苏、浙江、山东、湖南、上海、河北等地方发展的一股新潮流。地方政府秉着“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出面牵线搭台引进院士,充分发挥院士的技术引领作用和对产业的强大集聚效应,使其与当地产业实现碰撞,产生火花,将把院士“才”富变成地方财富。在当前以创新驱动为特征的经济环境下,“院士经济”已成为这些地方科技引领产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对促进地方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通过认证审核的院士工作站共有4191家。自2016年以来,中国科协联合中国工程院开展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评选工作,共评选出210家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2017年,中国科协在全国10个地区开展首批工作站认证建设试点工作,认证院士专家工作站2024家。


二、“院士经济”发展模式


1、打造院士高端智库

地方政府邀请院士组成咨询委员会,或采用座谈会形式邀请院士到当地产业集聚区,与政府相关部门、企业负责人、企业科技骨干展开现场面对面咨询,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把脉问诊。比如今年4月27日,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周济等15位院士被武汉市政府聘为武汉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咨询委员会成员。据了解,该咨询委员会旨在进一步挖掘院士智力资源,助力武汉打造万亿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成员选取则主要考虑的是地方发展规划及院士专长。2019年,武汉院士经济发展目标是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20个,力争落地院士合作项目50个以上。


2、成立院士集聚园区

通过建设低容积率、高绿化率、人性化、花园式的办公园区,结合本地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未来重点产业布局,引进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行业高端人才,成立院士集聚园区,实现“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产业优化”的连锁效应,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


2016年,青岛市李沧区打造了全国首个院士集聚园区——青岛国际院士港,青岛国际院士港创新之路“靶向”促进科学院与工程院研究优势的有机融合;促进东西方科研思维与科研体制机制的相互借鉴;促进地方院士与军队院士相结合;同步推进实体院士港和虚拟院士港建设;实现科技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化一体推进、无缝衔接。


2.jpg


3、让院士变身企业家

作为科研创新“国家队”,院士们是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领域的拓荒者、引路人,同时,越来越多的院士将深厚的学术功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亲自披挂上阵,在市场搏击,领衔创办企业,冲锋在创新创业的第一线。譬如,武汉科创板申报企业科前生物董事长陈焕春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今年,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CTO王坚,也当选2019工程院院士。


4、打造院士专家工作站

即企业、事业单位、产业园区、行业协会与院士团队合作建立的服务平台。院士专家工作站的设立有助于发挥院士专家的技术引领作用和业内影响力,帮助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团队,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带动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院士专家工作站模式多用于成长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之中,这也是当前最主流的模式。比如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天安数码城的深圳市清泉水业股份有限公司凭借在水处理领域强大技术研发实力,和高效的科技转化能力,经过市科协严格的资格审查、专家评审和综合评定后,成为深圳市首届获得政府认可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之一。凭借薛永祺院士在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技成果,将极大提升深圳清泉的水处理装备的技术研发水平,发挥高端智能控制系统推动水处理装备智能化的作用,让深圳清泉水质净化装备的智能化水平达到无人值守、无线遥控的先进水平,进一步提高深圳清泉水质净化装备的技术水平,加强水质净化装备的智能化控制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3.jpg


5、地方政府与两院开展深度合作

地方政府层面通过与两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签署协议,开展常态化深度合作已成为发挥院士作用的有力手段。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显示:福建已把邀请院士到地方参观和洽谈作为一项常态化的组织活动。据公开报道,2001年以来,应邀赴福建参加活动的院士3200多人次、专家15300多人次,带去项目6110项、签约523项、承接技术难题489项。


6、依靠院士引领产业发展

一个产业领域的院士,可以带动一个区域相关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初期,院士的引领作用尤为明显。


比如深圳引进的首位院士—我国杰出的光电子学和超快诊断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所长,光电工程学院名誉院长牛憨笨。他来到深圳后,组建了深圳大学光电子学研究所和光电工程学院。在他的带领下,光电工程学院建立了光学工程博士点、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以及三个硕士点,形成了从本科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链,光学工程更被评为广东省攀峰学科。2010年被评为深圳改革开放“30年30位杰出人物”之一。有人评价说,“牛院士带给深大一个光电学科,推动了深圳一个光电产业。”


2.jpg



三、 “院士经济”的相关政策


目前,各地与“院士经济”相关的政策主要体现在院士专家工作站相关政策、院士引进及院士培养等三方面。


比如教育资源丰富的武汉将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全面启动“院士经济”发展工程,着力打造“院士之城”。武汉“院士经济”发展工程深度聚焦武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重点产业布局,以院士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在发展模式上,以培育本土院士与引进外地院士相结合,在培育方式上,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布局产业,重点培育以武大李德仁、刘经南等院士领衔的地球空间信息产业,以邮科院赵梓森、余少华院士领衔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以海工大马伟明院士领衔的军民融合产业等项目。除了培育本地院士经济,武汉还将大力引进全国相关领域的院士。


对院士在当地设立研究院或产业化基地等重大项目,武汉将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实现“引进一个院士,带来一个团队,落实一个实体,带动一个产业”的连锁效应。


4.jpg


2017年深圳发布《深圳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与资助办法(试行)》深圳将对符合条件的院士(专家)工作站给予50万-100万元开办经费资助,以充分发挥院士、专家的技术引领作用,帮助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团队,推动产学研紧密合作。


2019年广州市发布《关于推进广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实施方案》对符合条件的院士(专家)工作站给予最高150万开办经费资助。


2018年,东莞市科协出台了最新的《东莞市院士工作站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据介绍,东莞每年新增工作站不超过10家,每家资助150万元,分3年等额资助。资助可用于科研设备仪器购置、课题或项目的专利购买、成果转让、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以及其他有关支出。截止到2019年4月,东莞已经有21家企业分四批建设了院士工作站。


四、 “院士经济”发展启示


当下“院士经济”已然成为科技引领产业创新的一把金钥匙,在以“科创”为特征的新经济环境下,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设立院士工作站、院士产业园和技术转化中心,是近年来各地普遍采取的与院士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但是,院士与企业家,一边是高端技术,一边是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能力,两方思维、语境各不相同,需要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


 其次,当下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也还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一些院士与大量企业合作,但实际精力有限,严重影响平台的服务转化功能。院士有基础研究型、应用型之分。企业与院士合作建站,一定要基于企业项目需求,一定要真正为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再次,地方发展“院士经济”最重要还是要有人才驱动效应。因此地方政府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科研、安居等方面要出台更为为优惠的院士引进政策,加强对院士的资金、政策支持力度,并充分释放各类政策对院士引进的叠加效应。

标签:  
科技创新芯片半导体综合企业服务

壹发布

壹发布致力打造产业园区服务平台,通过线上平台打通线下需求,助力个人、项目和企业实现与产业、资本、信息等要素的对接和实时流通,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落地。

电话:0755-83438688

邮箱:operation@1fabu.cn

合作伙伴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移动网站

公众号